老朱从来都不忌讳自己的出生,他就是凤阳老农民出身,他的父母饿死了,当过和尚、当过乞丐,老朱并不讳言这些。至于开国时,一些文臣想要给老朱找祖宗找到了朱熹,老朱那叫一个生气,他可不喜欢乱找祖宗。
“说起来皇祖母,孙儿还是觉得皇祖母对孙儿、对父王的影响太大了。”朱雄英来了兴致,和老朱拉扯着家常,“皇祖母仁慈、宽厚,所以孙儿和父王都是一样。”
老朱冷哼一声,不屑说道,“你父王做的事,你真不知道?就是咱护着他、给他好名声,他断案子、惩处,可没有心慈手软。就是比咱,也不差些。”
老朱想起来了什么,还是说道,“说起你皇祖母,咱就生气。咱说过很多次,你父王、你,是咱大明的皇储,和寻常皇子皇孙不一样。你父王就教偏了些,他多少还是有些心软。要是你再耽误一些,咱真怕以后是个仁宗。”
很明显,老朱并不希望他的子孙是仁宗,他想要一个雄才大略的接班人。大朱很多的时候表现都让老朱满意,只是偶尔在一些时候还是有些不太满意。
朱雄英也忍不住笑了,说道,“其实孙儿觉得这样还好,皇爷爷对文武百官太过严厉。倒是对百姓,孙儿觉得爱民如子的皇帝,还真的没有比皇爷爷更好的。”
这也使得老朱骄傲起来,他确实对于百姓无比重视,这也是因为他出身贫寒,所以感同身受。对于百姓,老朱确实是足够关心的,他也确实做了很多的事情维护百姓的利益。
朱雄英则继续说道,“皇爷爷,文武百官的俸禄,也该提一提了。”
老朱治国严谨,对官员要求极其严苛,严防官场腐败的发生,加上他个人生活节俭,因此这也影响了他对官员俸禄标准的设定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