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建公厕选址时,公厕的地点离周家最近,也就不到十米的距离。周家的女主人李素华当然强烈反对,但经不住一位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街道干部的说服。
这个年代的人,懂得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。
特别是周家,更有这个觉悟。
事实上,因为光智街实在太窄,公厕除了建在周家门窗的斜对面,也没另外的地方可选。建公厕是有益整条街的事,如不许建,会将整条街的人都得罪了,所以成了不同意也得同意的事。
为了对周家的体谅予以补偿,街道干部允许周家在门前围上十几米地面做小院子。
这么一来,周家又成了那条街唯一有小院子的人家。
周家的当家人周志强从大西北回来探家那年,见已是这种情况,倒也没多么的不高兴。这位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自我安慰地对妻子和儿女们说:
“看来政府办事还是公平的,你们不是都喜欢养些花花草草吗?没有那公厕,咱家哪来这院子?再者,离公厕近有近的好处,上厕所还方便呢!”
在探家的日子里,他在两间屋的后墙上各开出了一扇窗。屋子不但更亮堂了,夏季也凉快了。就这样,每到夏天,周家小院子的花草,成光智街唯一的景点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