奈何中国一直是战五渣水平,被虐的不要不要的。直到奥运会以后,中国才开始真正刻意的花大笔钱拍宣传片,搞国家形象公关。
所以李和宁愿学郭小四同学去拍一些名牌崇拜,纸醉金迷,灯红酒绿,混血大模、狗血眼泪、华服和高跷的浮夸片。那种人性片和所谓的社会片已经有很多人在拍,他就没有必要随大流同样去领战忽局的工资。
苏明见李和有点心动,便加紧道,“我自己也算过,如果投给一些导演,票房绝对不会差,最关键的是我还可以自己生产碟片,这也是利润的一大进项。”
在以往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下,摄制组最不用担心的就是投资,只有有了拍摄权,投资就会下来,然后从制作到发行都是国家承包,赚钱不赚钱,创作人员就很少关心了,只要有名气就行。
到处在改革,电影市场也不例外。
中国体制改革始于农村,其法宝是承包制,“一包就灵”,其他行业纷纷仿效,电影系统也是随波逐流。
国家与电影制片厂之间的利润承包是大承包,制片与摄影组之间的承包是小承包。
但是承包制在电影系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,效益还是有限,国营制片厂是投一部赔一部。
这些年大制片厂越来越难混,开始卖厂标,大多属于变相的独立制片,投资的资金大部分都是属于私企和个人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